- · 《高科技与产业化》投稿[01/26]
- · 《高科技与产业化》期刊[01/26]
- · 高科技与产业化版面费是[01/26]
济宁高新区意气风发30载 正青春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30年来,济宁高新区着眼百年发展大计,坚持产城融合发展,加快实施“东联、西优、南拓、北跨、中融”战略,产业结构持续优化、城乡建设不断加速、
30年来,济宁高新区着眼百年发展大计,坚持产城融合发展,加快实施“东联、西优、南拓、北跨、中融”战略,产业结构持续优化、城乡建设不断加速、城市品质明显改善、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,成为“大济宁、全域化”的战略支点和核心纽带,以新城崛起点亮了“一城繁华、满城希望”。出行更便捷。从火炬路一条主干道到“五纵五横”路网框架,推动城市框架由“洸府河时代”迈进“蓼河新时代”,全面对接“一机场两高铁”城际交通枢纽,环高架、崇文大道跨线桥全线贯通,济微高速、海川路北跨加快建设,高新大道打造城市道路新标杆,建成区断头路全部清零,桥梁连通城市微循环,道路通达425公里,“四好农村路”通村达户,立体互联、便捷通达的快速交通体系日渐完善。环境更宜居。实施“增花添彩”工程,绿化覆盖率达45.5%,“300米见绿、500米见园”点缀“溢彩高新”。实施生态水系治理工程,鸿雁湖、十里湖、蓼河公园、杨家河公园等免费开放,水系贯通增添城市灵动。教育更均衡。引入苏州伦华、山东“271”等知名教育机构,建设了孔子学校、海达行知、蓼河外国语等中小学校,中考综合成绩连续6年济宁市各县区第一名,成为鲁西南地区教育新高地。生活更幸福。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,乡村振兴让群众的日子更甜美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,是1995年的8.8倍。城乡低保标准实现“十八连增”,全面落实临时救助、残疾人救助、儿童救助等政策,1257户贫困人口稳定脱贫。以人民医院东院区、蓼河医院为代表的医疗体系,成为济宁市民生高地。以龙贵商场、永旺购物为核心的金宇路商圈,占据主城区商业板块最高峰。红星爱琴海、奥特莱斯火爆开业,华润万象汇年内运营,蓼河新城核心商圈刷出新热度。高品质商业小区、公租房、国际人才社区满足各类人才需求。在日益完善的配套中,济宁高新区实现了由工业园区向生态科技新城的转变,宜居宜业、宜创宜游的环境收获更多创业者、投资者和高端人才的青睐。
30年来,济宁高新区致力于深化改革、结构重塑,工作动力活力实现质的提升。该区上下敢闯敢试、勇于探索,坚决破除各领域、深层次障碍。体制机制不断完善。扎实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,持续简化办事程序,机构数量压缩68%,建立以KPI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,为高新区披荆斩棘、开拓进取提供了强大动力。实行“管委会+公司”改革,先后成立了控股、招商、人才、创新谷、产发五大集团,形成了“1+5”市场化运营机制,有效带动了各项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。深入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,持续实施“流程再造”,重点事项办理全面进入“一天时代”,成为济宁市唯一拥有“国家省市县”四级权力事项的区域,获得全国第二批外资登记权限。金融、保险、公证等机构日益完善,市场主体达到个,是1992年的99倍,对大项目、好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不断增强。开放平台不断健全。建区之初就确立了济宁市改革开放“试验区”发展定位,获批省级外贸转型升级试点县。济宁高新保税物流中心(B型)申建获省政府批复,中日韩国际项目合作实验区顺利推进,高新制造畅销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,利用外资连续多年位居省市前列。
30年来,济宁高新区在济宁市委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始终秉持“发展高科技,实现产业化”使命,坚持产业引领、创新驱动、产城融合、民生优先,一张蓝图绘到底,一任接着一任干,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:从8平方公里起步区,到如今的规划面积255平方公里、辖5个街道、98个行政村,从26个企业入区到存量企业超过1.3万家,以济宁市2.3%的土地贡献超过10%的GDP。
文章来源:《高科技与产业化》 网址: http://www.gkjycyh.cn/zonghexinwen/2022/0701/146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