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高科技与产业化》投稿[01/26]
- · 《高科技与产业化》期刊[01/26]
- · 高科技与产业化版面费是[01/26]
济宁高新区意气风发30载 正青春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,发展赶超势头明显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,区域创新新高地加速崛起 大众网·海报新闻记者 李丹丹 济宁报道 30年来,济宁高新区始终围绕科技创新引项目、建平台、
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,发展赶超势头明显
科技创新成果丰硕,区域创新新高地加速崛起
大众网·海报新闻记者 李丹丹 济宁报道
30年来,济宁高新区始终围绕科技创新引项目、建平台、调结构、抓产业,成绩斐然。科技创新动力增强。从圣地智谷到济宁创新谷、麒麟岛双创基地,历经30年发展,济宁高新区已经形成完善的创新体系:依托济宁创新谷“1+N”辐射带动效应,打造了“231”创业创新联盟和县市区协同创新联盟,形成“一核引领、多点协同、七链融合”的创新体系。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实体运作的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,省级以上科创平台208家,高新技术企业185家、占济宁市1/4,单位增加值能耗、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居济宁市前列,获评国家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单位、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特色载体。在创新平台和科技企业的共同努力下,涌现出一批创新成果,突破了一系列“卡脖子”技术。(泰丰高性能液压马达及减速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镐成永生打破1000吨以上专机定制热模锻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,山推股份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台电动推土机、国内首台5G远程遥控推土机,海富电子建成北方唯一一家高端电子光学盖板生产基地。)“双招双引”成效显著。在济宁市率先成立专业化招商发展集团、人才发展集团,21个国家和地区、15家世界500强投资高新区,创造了济宁市招商引资领域无数个第一。蓼河国际英才港列入市级战略,聚集诺贝尔奖获得者2名、海内外合作院士12名、国家级重点人才23名,常驻外国专家300余人,孵育出济宁市3/4的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人选,拥有产业技能人才3.5万人,成为全省三家人才改革试验区之一,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寻梦高新。
深化改革活力涌现,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
民生福祉持续改善,生态科技新城魅力迸发
6月30日,济宁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济宁高新区建设30周年发展成果新闻发布会,介绍济宁高新区建设30周年来的发展变化,并回答记者提问。
产业发展提质升级,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立
30年来,济宁高新区用敏锐的眼光和辛勤的培育,串珠成链、聚链成群,形成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。从1平方公里南北两个园区,发展到今天的2.5万亩“1+4”产业集聚区、一区十二园错位发展新格局。打造了高端装备、医养健康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新材料新能源四大现代化产业集群,占济宁市比重分别达到58%、79%、17.5%和57.9%,走出了一条主导产业突出、高新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之路。谋划建设了国际高端装备产业城、中韩高端装备产业园、金科生命健康城、智能终端产业园、新材料产业基地5大产业集聚区,签约落地日本小松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基地;启动建设济宁航空航天产业城,打造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和示范基地。涌现了山推股份、小松山推、重汽商用车、鲁抗医药、辰欣药业、海富电子、英特力等一批领军企业,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。济宁高新区成为全国高端装备产业配套能力最强的地区,工程机械本地配套化率达到70%,“四轮一带”占据国内工程机械主机市场配套的40%,均为全国最高。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济宁市“231”产业集群的三分之一,连续两年被工信部评为五星级产业示范基地,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被评为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。
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,济宁高新区将持续聚力“三个高地”“九个高新”建设,聚力济宁国际高端装备产业城和创新谷两大核心战场,强化大招商、大项目、大平台三项战略支撑,抓好“严真细实快”作风保障,当标兵、作示范、争一流,朝着产业高端、创新活跃、开放协同、产城融合、治理高效的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阔步前行。
30年来,济宁高新区始终紧紧抓住经济这个中心,聚精会神搞建设、一心一意谋发展,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性、趋势性、历史性突破。经过四次区划调整,地区经济实力不断赶超跨越,经济结构逐步优化,经济质量持续提升,高新技术产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,产业结构日趋合理。截至2021年,该区规划面积达到255平方公里,是1992年的32倍;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31.9亿元,是1992年的483倍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43亿元,是1992年的330倍;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7亿元,是1992年的274倍;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02.34亿元,是1992年的336倍;进出口总额达到23.7亿美元,是1999年的185倍;三次产业结构由1993年的0.35:70.21:29.44调整为2021年的2.18:56.27:41.55。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,综合排名显著增强,济宁高新区连续3年获济宁市综合考核一等奖,连续5年获济宁市开发区考核一类第1名,在全省160个开发区中排名第16,列全省国家级高新区前5强,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列67位,以4年进位40个位次的成绩挺进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。
文章来源:《高科技与产业化》 网址: http://www.gkjycyh.cn/zonghexinwen/2022/0701/1466.html